本帖最后由 养蜂人生 于 2014-1-9 14:46 编辑
感染与活体防卫 感染是指一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感受性宿主体内,引起可测定出来的病理变化(发病)。与感染成立有关的因素有三个:病原体,宿主,环境条件。
活体防卫是昆虫对病原体浸染所产生的抵抗力。昆虫常有被异种生物侵入体内的危险。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形成了抗御病原微生物侵入的活体防卫机构。活体防卫机构由防止侵入的外部机构和防止侵入后发展的内部机构所组成。内部机构又分为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昆虫的活体防卫以外部机构和自然免疫起主要作用(蜜蜂也不例外)。这二者又统称为自然抵抗性。
(一)外部机构 指昆虫内、外器官的机械保护机构。
1 .外保护层是昆虫体表的坚硬的表皮覆盖(外骨骼)成为强固的防御壁障。表皮是上皮组织分泌的非细胞性的层状结构(图1-1 )。
很薄的外层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较厚的内层由蛋白质和几丁质构成。外层外还有耐水性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蜡质层和粘质层。
每次蜕皮时形成的新表皮,开始时柔软而不着色,数小时中,分泌在表皮内的酪氨酸的酚衍生物氧化成几了质。几丁质引起表皮蛋白质的靴化,结果发生了交叉结构,生成硬化、着色并具不溶性的壳硬蛋白,壳硬蛋白具很强的机械防卫作用,未壳硬蛋白化的刚形成的表皮虽然作为机械防壁的作用还较低,但这时表皮内生成的苯酿具有对微生物的抗性作用,成为一道化学壁障。在表皮中还含有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酚类、 3 , 4 一二轻基安息香酸等抑制真菌发芽和生育的物质。
因为有这样的壁障,所以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一般不能经皮侵染,但真菌、线虫和寄生性蜡、寄生性昆虫则能越过这种壁障而侵入,特别是真菌,其感染的成立与否,与宿主表皮性状(厚度)有关。
2 .内保护层指消化道表面的保护层。
前肠、后肠由于覆盖有表皮,而中肠却没有,寄生物主要从中肠侵入。中肠壁由单层皮膜细胞层、肌肉层,以及分布其上的气管所组成(图1-2)。皮膜层的内腔侧有由几丁质和多塘类及蛋白质形成的围食膜。围食膜起着保护中肠皮膜细胞免遭食物通过时各种伤害的作用,并让分子大小的物质通过。可是,围食膜并不能成为多数昆虫寄生物的决定性壁障,可能由其间隙或穿孔部位侵入。围食膜的厚度和致密程度与侵人密切相关,围食膜若致密、坚厚、就抗侵人,反之则不抗侵入。
昆虫肠腔的pH 值,由分泌的消化液和食下的食饵决定。pH 值与感染的成立关系很大,前肠pH 在 4.5 -8 ,中肠 pH 大多数昆虫为6 -8 ,部分双翅目昆虫为2.8 -4 ,鳞翅目昆虫为10 左右。在 pH > 9 的消化液中,细菌增殖受抑制,但伴饱晶体及病毒包涵体则在碱性消化液中溶解。
另外,昆虫的食饵及消化液中的某种(些)物质能阻止感染的成立。如鳞翅目昆虫的韶种饲料植物中,含有扰苏云金芽饱杆菌的轻毅酸类物质;蜜蜂所分泌的蜂王浆中含 10 一愁基一乡癸烯酸有杀菌作用,而纹皮蝇的消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 Salmonella thyphosa等有抗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