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药业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养蜂人生

[蜜蜂养殖] 中国蜜蜂遗传资源志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19: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5、饲养管理:
      晋蜂3号具有性情温驯、便于管理、产育力强、能维持大群等优点。     晋蜂3号无特殊饲养要求,要注意选择蜜粉源充足的场地生产繁殖,精心培育优质蜂王,防止分蜂热发生,有效防治病虫害,充分调动蜂群的采集和繁殖积极性。
1354851193Yb3IkaG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19: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6、推广利用情况:
      1995—1997年在山西14个县、市推广了5万群晋蜂3号,1999—2000年在山西7个地市推广了4.5万群晋蜂3号,累计在21个县市推广9.5万群晋蜂3号。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试验和推广应用情况表明,晋蜂3号蜜蜂配套系的产育力、采集力、抗逆性、丰产性能都很强,经济效益显著,性情温驯,便于管理,不但适合山西的蜜源气候条件,而且适应华北各省的蜜源气候条件。
      至2008年山西及华北各地,饲养晋蜂3号配套系及其杂交种蜜蜂9.5万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1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入品种
意大利蜂
       意大利蜂( Italian 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简称意蜂、原意。是蜂蜜、王浆兼产型蜂种。该蜂种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的西方蜜蜂都是意大利蜂;目前,中国饲养的意大利蜂及其杂交种约占中国西方蜜蜂总数的60%~70%。
1、原产地:意大利蜂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原产地气候、蜜源条件的特点是,冬季短,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干旱。蜜源植物丰富,花期长。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刺槐、板栗、椴树、三叶草、向日葵、苜蓿、油橄榄、薰衣草、柑橘等。在类似的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蜂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在严寒漫长的冬季、春季常有寒潮袭击的地方,适应性较差。在中国习惯上将从原产地引进的意大利蜂称为原种意大利蜂,简称原意。      意大利蜂因其优良的经济性状,特别是旺盛的产育力和产浆能力而深受养蜂者的喜爱,早已成为世界性的蜜蜂品种,它在世界养蜂业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蜜蜂难以替代的。
1355362089mUgq2sDH.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19: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引入历史:1912年秋驻美公使龚怀西由美国回国时,带回5群意大利蜂,放在安徽合肥龚氏花园饲养,这是中国首次引进和饲养意大利蜂,最多时曾发展到100多群。      1913年春福建闽侯县三英蜂场的张品南,从日本学习活框养蜂技术回国时,购回4群意大利蜂以及活框养蜂用的巢础、分蜜机等新式蜂具和书籍,开始专业饲养意大利蜂。1914年天津农事试验场由日本引进意大利蜂。1917年北京农事试验场由国外引进意大利蜂,并在华北地区进行推广。1918年江苏的华绎之由日本购回12群意大利蜂,1921年他又从美国引进5群纯种意大利蜂,进行育王换种。在他们的倡导和带动下,各地纷纷引进和饲养意大利蜂,仅1928—1932年的5年中,中国就从日本进口了约30万群意大利蜂,其中华北地区1930年就进口了11万群。由于多数蜂场设在城市,蜜源不足,加之由日本引进的意大利蜂患有严重的美洲幼虫腐臭病,使华北养蜂业、乃至全国养蜂业遭到巨大损失。截至1949年,全国饲养的蜂群总数约50万群,其中10万群为意大利蜂。
      1974年5—7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意大利引入意大利蜂王560只,分配给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为保存、繁育和推广应用这些意大利蜂,70年代中期,很多地方相继成立了蜜蜂原种场或种蜂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曾多次少量引入意大利蜂王,如1983年9月从意大利养蜂研究所引入意大利蜂王5只,保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20: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3、品种形态特征:意大利蜂为黄色蜂种,其个体大小和体形与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体呈黄色,第6腹节背板通常为棕褐色;少数蜂王第6腹节背板为黑色,第5腹节背板后缘有黑色环带。雄蜂腹节背板为黄色,具黑斑或黑色环带,绒毛淡黄色。工蜂体呈黄色,第4腹节背板后缘通常具黑色环带,第5~6腹节背板为黑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1355362115VSGgdwY5.jpg
1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2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4、品种生物学特性:意大利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育虫节律平缓,早春蜂王开始产卵后,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对其影响不大,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低的晚秋也能保持较大面积的育虫区。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能维持9~11张子脾、13~15框蜂量的群势。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但对零星蜜粉源的利用能力较差,花粉的采集量大。在夏秋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分泌王浆能力强。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条件不良时,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清巢能力强。越冬饲料消耗量大,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越冬较困难。抗病力较弱,易感染幼虫病;抗螨力弱。抗巢虫能力较强。蜜房封盖为干型或中间型。
13553621348kg6Gha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2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5、品种生产性能:意大利蜂产蜜能力强,在花期较长的大流蜜期,在华北的荆条花期或东北的椴树花期,一个意大利蜂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kg。在世界四大名种蜜蜂中,意大利蜂的泌浆能力最强,在大流蜜期,一个意蜂强群平均每72h可产王浆50g以上,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达1.8%以上。意大利蜂年均群产花粉3~5kg,是生产花粉的理想蜂种。夏秋季节,意大利蜂常大量采集和利用蜂胶,也是理想的蜂胶生产蜂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20: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6、推广利用情况:意大利蜂生产性能优良,性情温驯,便于饲养管理,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和蜜源条件。因此在20世纪初由日本和美国引进后,深受各地养蜂业人士欢迎,推广非常迅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意大利蜂已成为中国养蜂生产的当家品种。现有人工饲养的西方蜜蜂约500万群,意大利蜂及其杂交种占60%~70%。长江中下游流域、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养蜂主产区,约有意大利蜂及其杂交种蜜蜂150万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年产蜂蜜25万~30万t,大部分是用意大利蜂生产的;年产王浆3000~4000t、花粉3000t、蜂胶400t,主要是用意大利蜂生产出来的。
        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实验种蜂场、河北省承德市蜜蜂原种场、江西省种蜂场等单位保存有纯种意大利蜂,它们每年都培育纯种意大利蜂王供应全国各地蜂农。
1355362158VFZGymR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6 2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7、品种评价: 意大利蜂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性情温驯,便于饲养管理,其饲养范围已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尤其适合以蜂蜜生产为主、王浆生产为辅的华北地区的蜂场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蜂场饲养。其综合生产性能,是其他任何蜂种无法比拟的,既可用于蜂蜜、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毒等蜂产品的生产,又可用于为作物、果树、蔬菜、牧草等授粉。      意大利蜂不仅是养蜂生产中理想的当家蜂种,且是非常理想的蜜蜂育种素材,例如,在国蜂213、国蜂414、白山5号、松丹、晋蜂3号等人工培育的配套系中,无一不含有意大利蜂血统。意大利蜂的一些缺点,如易感染幼虫病、越冬性能较弱、盗性较强等,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
1355362213wSKkTLsu.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12-17 12: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意大利蜂
       美国意大利蜂( Italian Bee from America)是由美国引入中国的意大利蜂,简称美国意蜂,俗称美意。主要用于蜂蜜生产。

1、原产地:美洲原来没有蜜蜂,美国饲养的蜜蜂是17世纪20年代以后,由欧洲移民带人的,至19世纪中叶,引入美国的都是欧洲黑蜂。1859年首批意大利蜂被引入美国,此后,除继续引进意大利蜂外,还陆续引进了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并逐渐淘汰了欧洲黑蜂。为防止蜜蜂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1923年美国立法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蜜蜂。现在,美国饲养的蜜蜂主要是意大利蜂(图1),其次是卡尼鄂拉蜂,还有一部分高加索蜂。20世纪50年代以后,培育并大力推广了杂交种蜜蜂。
       美国意蜂的形态特征与原产地意大利蜂基本相同,但体色更黄一些,这是美国蜜蜂育种者对较浅色意蜂类型的偏爱和选择的结果。美国的蜜蜂育种者还特别注意子脾的发展速率、开箱检查时蜂群的安静程度,以及对某些流蜜植物的适应性。从而,美国意蜂形成了如三环黄金种意蜂等一些品系。
1355294863VGtvL83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搜索
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发展历程|联系我们|养蜂基地|员工之家|手机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09051748号
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论坛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免责声明:本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支持:赵峰创意设计中心 老山论坛基于Discuz X3.4+阿里云ECS+云盾构架
GMT+8, 25-5-5 17: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