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自己逛香港
前前后后我们俩儿在香港的金钟、庙街、皇后大道、赤柱也晃荡了有三四天的时间,揣着八达通卡,开着手机导航,再加上各种不耻下问,算是把清晨的夜晚的中心的远郊的香港刷了一遍。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城市。虽然市中心的马路狭窄得只有双向两车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多到窒息。
我在开头就表明了不喜欢大城市的态度,正是有了这样的预期,反而能耐心观察体会这个城市。岛城,殖民史,一国两制,免税港,这些都给香港留下丰富的遗留。再加上年少时众多港片港剧的熏染,对这种丰富又多了亲切和理解。
有一晚住在油麻地的红茶馆酒店,居然就在庙街。港片里的庙街似乎总是各路黑帮混混打打杀杀的聚集地。夜里真正逛起来却是一派夫子庙的感觉。简陋的棚子一顶接一顶在街心接龙,占满一条街的,卖的都是十元左右的小商品。街两边的商铺有各种小食、药店、sasa、冰室等等。真正吃货的眼中则只见到各种美食,当时刚从麦理浩径徒步上岸,胃口大好,迫不及待地尝了海皇粥,车仔面,和甜品。最开始找店铺吃东西还费心费力地各种上网搜索,多吃得几回就明白,几乎没有不好吃的店。香港各种文化撞击,美食交流,再加上以广州粤菜为基低的审美基础,做得不好的店老早就被淘汰掉了。我们就亲眼见到相邻的两家粉面店,经营的几乎一样的食物,一家排队二三十人,一家门可罗雀。可见港人口味的挑剔,宁可饿着排队也不肯将就。从此学会一招,小店好不好,看看食客数量,若有人排队就丝毫不用犹豫啦。
庙街的标识旁还插着一面京剧里才见的旗帜,有点武戏的感觉 庙街夜景
庙街果然是有庙的,夜景拍出来上半截居然是黑白效果,有点港片氛围
街边的DVD店,粤剧占据半壁江山 车仔面店主是位美丽的菇凉 牛肉车仔面+郊外油菜,入乡随俗在街边用凳子当桌子
品尝了招牌甜品,就像冰镇的八宝粥,粉糯饱肚
各种茶室、粥店、冰室遍布香港,寸土寸金之地,铺面多狭小,我想这也是为何生意稍好就动辄排队的原因。而食客们也都很配合领位的服务员,大桌小桌甚至拼桌,都能宽容接受。短短几天里我们就拼桌过两回,大家素不相识倒也礼貌相待,热闹融洽,颇为有趣。
这里要特别提及香港的菜单文化。因为当地小店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港人,能顺利用普通话交流的很少,常常是动作交流为主。到点餐环节常常让我们头晕。不管多小的店,哪怕是露天,哪怕只是冰室,哪怕只是早餐,一张菜单都必定是密密麻麻,前后双面的。对于有选择犹豫蒸的天秤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还有各种粤语里特有的用语。吃了几顿才明白,油器是大概是指油炸的各类,比如油条啊麻团啊的。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下次解密。为何一个简单的早餐都会有密密麻麻的菜单?我猜,一是作为老板,虽然店面小,可是五脏俱全,这里饮食服务业深度发展,再加上竞争激烈,必须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而是最为潜在食客的香港居民构成复杂,游客众多,必然口味杂成,要求众多。我俩儿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恍然大悟,这里可算是国际化的美食聚集地啊,很难有能与其媲美之地,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好好品尝,尤其是街边小店里的美食。因为价格实惠,而且口味和服务绝不打折扣,另一方面也很有街头市井的亲切感啊。
各种密密麻麻的菜单
让小石迈不开步子的超市啤酒柜
后来几天我们住在皇后大道,比庙街安静清爽不少,但是各类饮食店铺却很多,我们也不跑远,光是附近就吃到两家需要排队的热门小店,一个是煲仔饭,一个是甜品屋。我想这也不全是我们运气好住到好地方了,还是因为香港的美食太多。周围还有菜场超市,也都是我们消磨的好去处。我们每天都大早起来,先去喝一碗生滚粥,几乎算是最爱了,因为它温润熨帖,最能唤醒歇了一晚的胃。之前我对粥的认识就停留在稀饭这个概念上,最复杂不过皮蛋瘦肉粥和八宝粥了。而小石,更夸张,从内心就嫌弃稀饭。就是这样的两个人,都被一碗生滚粥给降服了,不管是艇仔粥、鱼片粥还是鱼头粥,每样都让我们爱不释口。直到离开香港去赶大早的航班时,还不忘喝上一碗。每次喝一边由衷赞叹,一边几乎绝望地想在南京永远喝不到这样的味道,就愈发珍惜眼前的这一碗。不夸张地说,以前对粥的认识是平面的,生滚粥之后是三维的。像这样在味觉系统被刷新三观的经验还有不少。比如有天在中环一个菜场闲逛,忽然看到一家烧腊店,店家正取下一直刚出炉的烤乳猪下刀开剁,被小石一眼瞧见,叫我看,回忆起前晚享用的叉烧美味,我们果断外卖了一盒,匆匆赶回宾馆,冷气下,就着啤酒,一块猪肉入口,皮酥肉嫩得叫人不好意思啊。
皇后大道附近 马路窄窄的,这个地名有没有想起罗大佑的一首歌
人生第一碗生滚粥 ,大开眼界
菜场边的烧腊店,可以外卖,比如烤乳猪
非常喜欢香港人的口味,不论咸甜,都恰到好处的清淡,保证让你品味到原料的鲜美。这个放在以前我大概是不能理解的,湘菜重口味,小时物质又相对缺乏,口味上喜好隆重的。自己做饭久了,就明白原味的可贵和持久。港式甜品种类繁多,几乎都是我陌生的。也就尝了有限的几样,冰豆花、红豆沙、杏仁莲子露、样样都是清爽润泽,妥帖得很。刚好回来后碰上纪录频道播放纪录片《寻味顺德》,香港美食颇有粤菜渊源,守着三集看完,对美食的认识真是进入全新世界。
要排队才能吃到的杏仁莲子露
要排队才能吃到的招牌煲仔饭 白鳝田鸡煲
面包店价格实惠 3.5港币的蛋挞酥皮好多层
这些美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味觉,当发现自己在食物方面的局限性之后,就会反思,对大城市的反感是不是也太狭隘呢?一个大城市的形成和存在,一定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也就意味着它不会只是表面的肤浅浮华。物质的丰厚为更多层次的人提供生存空间,多样化的并存一定会来带多彩的文化,这样的地方就一定是有趣的。对旁观者来说,可能无法全盘接受,但是多姿多彩的层面,集中的呈现,一定有其魅力。于是,开始仔仔细细观察,在双层巴士上,叮叮车上,地铁上,看到各种肤色,听到各种语言,见到各种服饰,居然都在匆忙中和谐有序,让人惊讶。那么窄的马路,双层巴士更像庞然巨物,公交司机居然游刃有余,这么多天的街头行走,连最小的碰擦事故都没见过。沿街的店铺林立,菜场、超市、拍档、铁皮屋,挤挤挨挨,却也不见垃圾,井然有序。清早常见中小学生,各种不同校服,不论西式的传统的,都很适合少年的气质,纯洁活泼,衬托得孩子们似乎都要比内地的学生自信生动许多。不过到了周日,也能见到许多放假的菲律宾籍女性在露天聚集,几乎都是来港做菲佣的工人,她们固定周日休息,但在物价昂贵的香港她们月薪不过三四千,最可怜的是,按规定两年才可以回国一次,见到自己的家人孩子。她们大多表情淡淡的,在这个奢华都市里,选择非常有限,哪怕有些还接受过大学教育,也几乎没有上升空间。朋友曾跟我说,觉得香港人太守规矩,不是她培养孩子的理想环境。的确,无论住店、吃饭、购物、出行,都感觉安全有序。也许是各种法律制度完善,人人都习惯于在自己的层级里来来往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岛屿上顺利生存吧
湾仔靠着菜场的一条街,中间是铁皮屋,两边有许多玩具店
铁皮屋和露天摊,都是百姓的生计
赤柱就完全是度假海滨的感觉
赤柱色彩鲜艳的小摊
赤柱有工匠精神的皮具店老板,因为喜欢他的气质买了包包和皮带
六月四日在维多利亚公园广场上拍到的一树凤凰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