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药业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0|回复: 3

[行业动态] 中国蜂产品协会代表团应邀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果丰硕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stephaniexj427 发表于 13-7-4 10: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应澳大利亚、新西兰蜂业组织的邀请,受协会委托,由名誉副会长、蜂胶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吕泽田、副主任委员乞永艳、颜鉴翔,专委会专家组专家胡福良、蜂王浆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明虎组成的中国蜂产品协会代表团,于2013年4月10日至21日,出访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详细考察了两国蜂业状况,重点了解了两国有关蜂胶方面的真实情况。代表团分别与澳大利亚蜂业界有关专家、养蜂工作者和悉尼大学药学院George Qian Li博士;新西兰国家蜂产品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Neil Stukey进行了友好深入的交流。代表团还实地考察了两国胶源、蜜源植物情况和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凯恩斯以及奥克兰等城市蜂胶等蜂产品市场情况,取得了丰硕成果:
  1、此行了解到,澳、新两国基本上不生产蜂胶,也不允许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原料和产品进口,在两国境内和在中国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原料来源并非产自澳、新两国。据多位有关知情人士介绍,在澳、新两国生产、销售蜂胶产品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华人,原料也主要来自中国,在悉尼和墨尔本也大都是华人办的工厂加工成软胶囊等产品,冠以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蜂胶。一方面,以数倍的价格主要卖给到澳、新旅游的中国游客,初步估算,每年约至少有二百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购买澳、新蜂胶,另一方面则主要通过中国某些企业,以网购、邮购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外大肆销售。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国每年都分别有数吨杨树胶出口到澳、新两国的奥秘所在。        
  代表团将收集到的直接出口在中国销售的,或声称经英国、香港转口到中国的各数十个澳、新蜂胶产品的照片及相关宣传资料向澳、新两国有关方面求证,结果均未能得到证实。对中国某企业声称他们销售的是“澳大利亚总理吃的蜂胶”的求证,有关人士也只是一笑了之,似乎这个问题有些滑稽,被告之的是,无论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本国人很少有人吃蜂胶。        
  新西兰蜂协副主席Neil Stukey表示,新西兰基本不产蜂胶,也不允许进口蜂胶,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外来蜂产品都不允许入境。这么多原料是怎么进口的,是不是蜂胶,尚不得而知,即便进来的是蜂胶,也是违法,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证据,以报告政府展开调查。代表团还参观了展示新西兰蜂产品行业成就的展厅,所展示的产品主要是不同花种的蜂蜜、花粉、蜂蜡及相关产品,并未见蜂胶、蜂王浆及产品,证实了Neil Stukey副主席的说法。在交流参观过程中,中国驻新大使馆有关参赞陪同代表团。
  代表团在澳、新的免税店、保健品店等购卖了部分蜂胶产品带回国,目前正在进行检测鉴别之中。
  2、胡福良教授代表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悉尼大学药学院George Qian Li博士达成了双方互派研究生以上人员进修和共同进行有关蜂胶研究课题的协议,并尽早实施。
  3、代表团实地考察了距悉尼400公里的杨格市,由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养蜂专家邹靖邦先生与澳三代养蜂世家合伙的Jim's蜂产品公司。主要经营蜂蜜,该公司自有一千多群蜂,主要经营蜂蜜、蜂蜡,在全澳只有该公司少量采集蜂胶,这还是邹靖邦先生传授的结果,在此之前,澳本国养蜂人只生产蜂蜜,没有生产蜂胶的习惯和要求。代表团亲临蜂场,考察了蜂胶、蜂蜜的生产情形。据了解,产胶蜂群每群年产蜂胶约200克,均为桉树蜂胶,年产不足一百公斤,只制作少量蜂胶液、蜂胶片,持有政府批准文件在悉尼门店自销。在澳大利亚蜂产品制品的销售须经政府批准,该公司为代表团提供了政府批文的复印件。代表团希望能进口该公司生产的桉树蜂胶,遗憾的是只能先初定明年争取提一百公斤的目标,能否实现,还要通过很大的努力。Jim's蜂产品公司热情的向代表团赠送了桉树蜂胶样品和美国采胶器,提供给代表团研究、检测和借鉴。
  4、代表团了解到,澳大利亚约有30万群蜂,新西兰约有45万群蜂,两国的蜂种均为意蜂。
  在谈到中国某些企业宣传的澳、新的蜂胶是黑蜂采的黑蜂胶时,得到的回答是,很多年前,曾有过英国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的杂交蜂,体色略黑,但这种蜂不如意蜂,早已淘汰,在澳大利亚已基本消失,目前在新西兰也只有少许,只不过占蜂群总数的1%而已。
  5、考察发现,澳、新两国的蜜源、胶源植物差别较大。澳大利亚是桉树的一统天下,在目所能及的地方,桉树无处不在,澳的桉树达七百多个品种,被誉为澳的国树。澳的蜂蜜几乎是清一色的桉树蜜,年产约3.5万吨,而同这巨大的胶源植物资源相比,蜂胶的生产却近乎是零,令人惋惜。在新西兰则很少见到桉树,众多广阔的牧场的周边,主要蜜源植物是三叶草、圣诞树、弥猴桃和麦奴卡(manuka)等,胶源植物不多且极分散。蜂蜜年产仅为一万吨左右。代表团在奥克兰品尝到了很有特点三叶草和圣诞树蜜,在新西兰最负盛名的牧场-爱歌顿农庄品尝到了与我国弥猴桃蜜风味迥异的新西兰弥猴桃蜜。麦奴卡(manuka)这种植物只生长在新西兰罗托鲁瓦最大的休眠火山湖畔,由于资源有限,麦奴卡蜂蜜年产只有1500吨左右,因其产量有限又含有独特的UMF因子而享有盛名。为了能亲眼看到麦奴卡,代表团从奥克兰驱车300多公里到罗托鲁瓦,终于在满是红木森林深处的火山湖畔见到这种植物,拍下了弥足珍贵的照片。
  6、澳、新两国蜜蜂的饲养方式是不喂糖,不取浆,群势壮,蜂病少,大都两到三个继箱,蜜蜂生活得很幸福,很健壮。所生产的蜂蜜都是成熟蜜,浓度在43波美度以上。澳、新两国蜂群的蜂蜜产量差别较大,由于气候、蜜源等原因,澳大利亚每群蜂年产蜂蜜一百公斤左右,而新西兰每群蜂年产蜂蜜只有二十多公斤。代表团在澳参观Jim's蜂产品公司加工厂时,见到的只是机械化的刮蜡盖和摇蜜和存贮、灌装,没有浓缩设备。代表团感到,这才应该是蜂蜜加工本来的方式。
  目前,代表团正在整理考察资料,将以各种形式做进一步的后续报道,蜂胶专委会也将研讨应对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7-4 20:06: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资料有力的说明国外的蜂产品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的,而所谓的进口产品也只是出口转内销,欺骗老百姓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aoshan201502 发表于 13-7-4 21: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行了解到,澳、新两国基本上不生产蜂胶,也不允许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原料和产品进口,在两国境内和在中国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原料来源并非产自澳、新两国。据多位有关知情人士介绍,在澳、新两国生产、销售蜂胶产品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华人,原料也主要来自中国,在悉尼和墨尔本也大都是华人办的工厂加工成软胶囊等产品,冠以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蜂胶。
     现实中有顾客洋洋得意地说:我吃的蜂胶都是***从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带来的蜂胶,原来这都是些假“洋鬼子”啊!看来很多顾客还是不了解,其实中国才是养蜂大国,蜂产品原料90%都是产自中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养蜂人生 发表于 13-7-5 13: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蜂产品在国外的加工是很少的,也很浅,什么超临界、纳米技术、微分子的在蜂产品中的研究也只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搜索
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发展历程|联系我们|养蜂基地|员工之家|手机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09051748号
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论坛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免责声明:本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支持:赵峰创意设计中心 老山论坛基于Discuz X3.4+阿里云ECS+云盾构架
GMT+8, 25-10-8 03: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