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家书,我们时代的奢侈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铺开一张信纸,提笔写下自己的心绪,装入信封,交给邮筒,等待远方亲朋的回复——这样的体验,您还记得吗?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使得书信这一有着特定格式和内涵的文体日渐式微,趋于消亡。
书信曾是我们理解人物、认识历史的通道,也是学习做人、处世、治学的重要参考。仅以公开出版并有一定影响的家书而论,大多集中在近现代,主要编选对象有几类:一是重要历史人物,如《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等;二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如《傅雷家书》、《励耘家书》、《林纾家书》、《沈从文家书》等;三是老一辈革命家,如《谢觉哉家书》、《董必武家书》等。本期青阅读,我们来谈谈家书背后的故事。
历年来读者最多的书信集,除《曾国藩家书》外,就要属《傅雷家书》了。今年9月,傅雷夫妇辞世将满五十周年,从2017年起,傅雷著译作品将进入公版。今年也是《傅雷家书》面世35周年。《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
2015年的《谢觉哉家书》,集结了谢觉哉写给家人的九十余封书信,是比较私人的表达,大多以“教育子女”为主要话题。该书的整理者是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我的湖南的兄姐与母亲将多数书信的珍贵手迹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看着这些已经发黄变脆的信函,看着父亲从青壮年到老年不断变化的毛笔书法,看着那些信封、邮票,我不禁感慨这已经或即将永远消失的书信交流方式的美好与伟大!”在编撰过程中,谢飞十分感慨,“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微博、微信等的使用,让人们远在天涯如咫尺,过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思念、担忧、述说的需求与情感,全没有了酝酿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它给我们人类的文化与情感带来的是进步还是退化,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董必武家书》,收录董必武书信68封,附录其夫人何连芝家书10封,内容涉及很广,从家庭琐事、教导晚辈到治国大政等等都有覆盖。这本书的编者是董必武的孙子董绍壬,为了找寻爷爷寄出的书信,他和绍字辈的同宗兄弟一起到过红安朱家冲老屋,在偏僻破旧的祖居厅堂正中的小抽屉柜中,找到了六封家书。
收集编辑家书的过程,对董绍壬来说是一次时空穿越之旅。“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三岁,遗憾没有得到老人家的‘真经宝典’。可惜的是那个时代并不流行‘时间胶囊’,有时候想想,如果若干年后能在一个规定的时间,能够有机会看到一个有着如此学识和经历的长辈给你写过的信或诗,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家书可以更具体地让读者走近老一辈革命家,看到他们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长辈的一面。书信也留存了这些富有学养的前辈身上的文化印记,他们都是晚清的秀才,身上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生活书店编辑郝建良告诉青阅读记者,出版这两本家书,也让他思考着“逝去与保存”。“两位革命前辈都是用毛笔写信,每封信都是一幅书法作品,这样的家书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情感是我们今天的微信、短信不能取代的。”他说,与没有手机的年代相比,这些年自己也很少写信了。今年5月,他写了一封信给朋友,拿起钢笔写信的感觉格外亲切。“其实也不必悲观,书信不会消失吧,写信和收信需要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间隔,多年之后翻出这些信件,看着自己字体的变化,想到写信时自己和对方的心情,还可以有一种深刻的回味。
虽然微信与电邮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人们还是需要在一个相隔的时空里酝酿自己的感情。”手写的书信,无论会不会彻底消失,都将变得越来越奢侈。人类的思维和写作必然受到工具的影响。若干年后,谁还会阅读我们匆匆写下的电邮?数字的海洋里,还能编出一本类似《傅雷家书》的经典,惠及万千读者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