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喙蝶的“长寿”与世代 我最早在国内文献中看见朴喙蝶长寿也是来源于《长寿的朴喙蝶》一文,这篇文章认为其长寿的依据是成虫寿命较长,并可越冬,有的研究者说其寿命可达1年,称为“长寿蝶”。 考虑到朴喙蝶以成虫形态越冬,其幼期也较短,其实这个“长寿”问题就转化为一年有几代的问题,每年的世代数越少则说明成虫寿命越长。 首先,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拉丁学名,吴琦老师所查到的资料其实是西方朴喙蝶celtis,并非南京本地的这种lepita,不过鉴于这两种本身亲缘关系就很近,所以互为参考也很合理。 其次,在欧洲,西方朴喙蝶每年的世代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单世代,各个地区的发生期以及世代数都有差异,kawahara认为西方朴喙蝶在更加温暖的地区可能每年的世代数不止一代,其一年中世代数会随着分布区纬度梯度变化,进而猜测温度可能会影响西方朴喙蝶的生活史。我最近看了一部拍摄于法国南部的西方朴喙蝶纪录片,其中就介绍了当地的西方朴喙蝶通常为单世代,但也有部分会在当年繁殖第二个世代。 接下来,回到朴喙蝶lepita的世代上来,对于朴喙蝶研究比较透彻的当属日本,日本的朴喙蝶有比较典型的单世代,但也有少数地区报道了第二甚至第三个世代。另一方面,有人记录到寄主嫩芽的出现时机会极大地影响世代数,并举例:在日本南部的岛屿上,台风会损伤寄主,使其在秋季发芽,这种情况下夏眠的成虫会恢复活力并开始产卵。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喙蝶的扩散、迁徙与休眠,我觉得这些行为也可能会影响世代数。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朴喙蝶会在夏末从出生地扩散开来,有些认为会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散,得出这些猜想的原因主要是在寄主稀少的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成虫。另外,甚至有些学者记录了西方朴喙蝶的大规模迁徙现象。生活在东方的朴喙蝶则要安逸的多,他们不必要为寄主发愁,所以没有记录到迁徙现象,但也可能会在夏季向高海拔扩散。有些学者认为朴喙蝶羽化一两周后,一些个体会通过休眠的形式度过夏季,并在秋季重新活跃起来。 关于南京地区朴喙蝶的世代数我到今年才开始关注,不过结合以往的观察经验,我并不认为南京地区朴喙蝶一年只有一个世代,我认为南京地区朴喙蝶每年应该至少有两个世代,甚至很有可能存在第三个世代,理由如下:1、朴喙蝶的数量在一年中特定的地点存在较为明显的消长变化,这点似乎可以用扩散和夏眠假设加以解释,2、朴喙蝶的新老更替也比较明显,在某些时期能够看到许多新鲜的个体,但也有些时候会出现不少老旧个体。这一点我觉得用上面的假设加以解释就有些牵强,反而用多世代来解释更加合理,3、在南京地区有可靠记录说明在5月下旬,6月下旬有雌蝶产卵,今年的七月中下旬我也目击到两次成虫产卵,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朴喙蝶的低龄幼虫,这成为更有力的证据。 但仅凭借这些,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来佐证,我曾经设想过:利用样点和样线法来监测特点位置或者区域的朴喙蝶数量消长和新旧更替,并通过观测被标记的个体来推测朴喙蝶的寿命,当然,这些都只是脑子里的设想罢了,还尚未真正实施起来,不过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后来,当我看到Miyazaki的京都府西南部朴喙蝶季节消长这篇文章时,感觉兴奋不已,简直和我想到一起去了!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记录朴喙蝶的在特定区域的数量消长最终得出结论的,文章认为京都府西南部的朴喙蝶是单世代,并将成虫的活动分为5个阶段:I期羽化后直接活动期(5月下旬~6月中旬)、II期越夏期(6月下旬~9月底)、III秋季活动期(十月初~11月初)、IV期越冬期、V期越冬后活动期(3月上旬~6月初)。 至于朴喙蝶是否长寿,我觉得这个问题尚且还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与其寿命相似的蝶其实很多,蛱蝶科中就有不少,甚至在南京地区无趾弄蝶成虫也有十个月左右的寿命,丝毫不比朴喙蝶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