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舒嬿 于 16-4-18 10:51 编辑
农历三月三,中国古代有祭圣、郊游、水边祈福之传统,当日与舒嬿、杨君由敬德先生带领同游老山,初涉定山、惠济二寺,探幽访古,行修禊之乐。而古刹之遗风,圣树之永年,颇令人感怀。
定山寺大雄宝殿
定山寺在老山东南,毗邻珍珠泉,原为梁武帝供养高僧法定而建,故名“定山”。公元526年,达摩因与武帝教乘不合,一苇渡江,过江后即驻锡于此。后达摩北上河南少林,此地空余达摩泉及达摩洞。白云苍狗,千载悠悠,定山寺历经毁葺,而今旧貌换新颜,寺中古迹尚存否?众人心怀好奇,前往探看。 甫入山门,敬德先生便向右行去,踏过断砖碎石一片泥泞,见一蹬道没入林中。拾级而上,中途一武士像立于道旁,似石翁仲模样,据此推测庄昶墓应是不远。庄昶乃明成化年间进士,翰林院检讨,因直言上谏而被罢官,归来隐居定山。再向上行,果见一墓,却非坟冢,竟是一塔,塔身六方,置于覆莲基座上,正面刻字,字迹勉强可辨: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定山微真明公禅师塔。塔葬三面山石围护,隐于幽幽林荫,倒也清静。然而禅师墓塔前何以出现文武石像?此物本该置于王侯公卿墓前才是,想来年深月久,寺中殿坍塔塌,以至将庄昶墓之遗物与禅师墓塔混作一处,而庄昶之墓,已是踪迹难觅了。
微真明公禅师塔
塔身正面刻文
拜别墓塔,返身至殿前广场,遥望大雄宝殿坐落高台,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周匝深廊,重檐庑殿大顶,出檐和缓深远,斗栱硕大,而脊上并无华丽装饰,木构亦都示以本色,一派浑朴雄劲之风。见一出家人正在殿旁,敬德先生上前询问张昶墓与达摩遗迹。师父回答:张昶墓或在山上,很难寻找;达摩泉仍在,达摩洞早已因开山采石而被炸毁。 诸人向寺后寻达摩泉。忽见殿后空阔之地堆满原木,径围惊人,数量巨大,甚是壮观。知情人透露此乃巴西红木,俱是国外进口,质量上乘,纹色优美。难怪大殿木构不髹色漆,原来低调奢华有内涵。此寺主要由一位曾姓香港艺人资助再建,力求正本清源不染尘俗,寺中还建有一座艺术馆。而大殿前功德榜上,亦标列诸多集团大名,众人不禁感叹造寺费资之巨,升平盛世实为幸事。
原木堆积如山
树围粗大的巴西红木
行至山脚,不闻水声,正迷茫时,见敬德先生向斜下方走去,原来泉水深藏于一角落,须下行数级方可看见。泉源周围砌有石壁,泉上原有观奇阁,今已不存。水自壁间一孔出,汇入石池。泉水清澈见底,敬德先生掬起送入口中,也不知滋味如何。石级窄小,仅容一人,待敬德先生起身我才下去。想这泉水系达摩祖师锡杖掘出,流淌千年不绝,至今滋养寺众,可不就是圣水,正可消灾涤烦,于是掬起洗额明目,舒嬿看见发笑,告其风俗如此,聊且一试,大家生趣。
达摩泉洗心
寺后山势如屏,暮春时节,草木青茂,杂花生树,蜂舞鸟鸣。若无围栏阻挡,真想上山走走。虽师父言明达摩洞已无存,然而一行四人仍立于山脚怅望良久,怀想当年达摩在山间面壁景象。寺中碑亭内立有明弘治四年(1491)达摩画像碑,画中达摩高颧深目,胡须卷曲,拱手而立,脚踏芦苇,横渡涛涛长江,线条刻画简洁传神。
明弘治四年达摩画像碑
一苇渡江图
寺内不时见香客、义工往来,定山寺尚在重建修造过程中,慕名而来者已络绎不绝,毕竟千古名寺,且有达摩圣迹。听闻现今珍珠泉景区内有新建达摩洞,百十年后或以乱真。 历史就是如此被创造,被改写,以致真幻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