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山敬德 于 15-11-15 19:10 编辑
话说一亿三千万年前,正值中生代白垩纪,原本由恐龙一统天下的侏罗纪发展到此时,因一个异常天象的凶兆而走向衰亡。外来小形天体撞击地球,引发了自古生代二叠纪以来的又一次生物大灭绝。地球气候加剧变化,大型蕨类日渐稀少,恐龙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开始忍饥挨饿,不得不被迫变形以适应生存。然而最终,它们仍未逃脱灭绝的命运。 世间有死便有生。在恐龙逐渐消失时,一个新的物种——蜜蜂出现了。 蜜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胡蜂变异而来。它之所以成为蜜蜂,得益于被子植物。所谓被子植物也叫显花植物,有花朵盛开,有花粉可采。一部分胡蜂接触到花粉后,不愿再茹毛饮血,开始戒荤食素,采花酿蜜,过优雅生活。在花粉滋养蜜蜂的同时,蜜蜂也为显花植物传授花粉,促进其繁衍,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至于胡蜂,则依然以昆虫为食,野蛮不化。 一方水土自有一方风物。如人类祖先走出东非大裂谷后,因迁徙和定居的路线、地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演变出不同人种一样,蜜蜂因其生存的环境不同也有不同种类之分。 在中国本土生活的蜜蜂有六个亚种,从目前共生情况看起源地或在喜马拉雅,而从化石证据看,则在山东、辽宁。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为六个亚种之一,它体形小巧,灵活勤奋,既可在大面积的花田采蜜,也不放过零星花丛,工作起来从不挑肥拣瘦。中蜂世代居住和生活在中国境内,平静祥和。然而,二十世纪意大利蜜蜂的到来打破了中蜂的安宁。 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个头大,产量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它们的到来把中国送上产蜜大国的宝座。老山早年也曾引进“意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意蜂的引进给中蜂带来灭顶之灾,凡意蜂存在处,中蜂渐渐消失。原来,意蜂没有在零星花丛采蜜的习惯,因此花期一过便无蜜可采,为生存所迫,干起了强盗勾当。 按照蜂界的规矩,不同蜂箱的蜜蜂不得相互串门,“后宫重地,闲人免入”,一旦硬闯即发生战斗。但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后代弱化,不同蜂箱的雄蜂则享有特权,可以互相串门。这一点,恰恰成了中蜂的致命漏洞。由于意蜂工蜂与中蜂雄蜂的体形相近,振翅频率也相当,而蜜蜂之间即以振翅交流,因此意蜂的工蜂很容易混入中蜂蜂箱,进入蜂箱后便蜇死蜂王,然后召来大批意蜂抢夺蜂蜜。中蜂已失蜂王,群龙无首伤亡惨重。如此数次交锋,中蜂意识到自己无法与意蜂抗衡,不得不一退再退,终于被意蜂逐出江湖,流落于偏僻角落。 然而意蜂虽然霸道,却也有其弱点,在与胡蜂的较量中,它们常常败北。体形剽悍的胡蜂来到蜂箱前挑战时,意蜂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只能束手就擒,被胡蜂的大钳夹死,胡蜂生来嗜杀成性,遇兵斩兵,遇将杀将,有时甚至能将一箱意蜂杀得片甲不留。 神奇的是,中蜂却能克住胡蜂。当胡蜂侦察兵气势汹汹前来挑衅时,负责守卫的中蜂便会迅速集结,奋力振翅,对胡蜂发出驱逐声明。若胡蜂还不离开,中蜂战士便会组成神蜂敢死队列阵御敌,一只中蜂奋勇当先冲向胡蜂,死死抱住敌人肉搏,当然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此同时,其它中蜂一拥而上,将胡蜂团团抱住,这使得胡蜂的体温逐渐升高,中蜂利用自身与敌人微妙的耐温差,只要将胡蜂的体温升高2度,胡蜂就会死亡。侦察兵一死,其它胡蜂得不到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中蜂便以最小的牺牲换来了家园的安宁。 中蜂一度被意蜂欺凌,退避于深山老林、荒郊野外,然而它们能够在非花期采集零星蜜源的优点是意蜂无法替代的,加之如今大面积油菜花田日渐减少,重新引进中蜂势在必行。老山引进中蜂颇有成效,中蜂生态推广园示范效应显著,周边地区养殖中蜂的越来越多。可爱的中蜂重出江湖,不仅为人们提供优质蜂蜜,还使一些已经消失的植物重焕生机。
(手机党酱油打的不好,无配文图片,恳请各路高手相助;文中若有错漏之处,还请敬德先生指正)
小蜜蜂采花蜜
胡蜂捕蝇(蝇在胡蜂身下)
木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