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追花夺蜜 于 15-11-11 08:46 编辑
“龙洞”有个优美的传说
曾经在林场工作多年的领导“老山不老”介绍说:老山有“十峰九湖六泉五洞”,即便春风得意、马蹄轻快,一天也看不尽这么多美景。所以今天只介绍一处:“龙洞山”。这里是老山的最高峰,海拔442米,在南京高山中排“老二”。有三大特色:1、西南坡是声名远播的“龙洞”;2、附近有南京唯一现存的植物“书带蕨”;3、山顶上还有一株树王“南京椴”。 闲话收起,言归正传。 我们跟随生态专家,沿着蜿蜒崎岖的小道一路攀登,脚下有很多被磨光的圆石。大概走了两三里的样子,正在气喘吁吁时,拐弯穿过一片柏树林,猛一抬头,突兀的山岩突然耸立在眼前,中间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口,看上去像张开的大嘴。 洞口有遒劲的大树、细长的枝干,各种杂木交错。洞大约高10米,宽50米。洞上方有块峭立的奇石,鬼斧神工,像造型精美的龙首。再往前走近,洞大概深40米,左边倾斜而下,右边又有一个岔洞,深大概30米。里面容纳上千人肯定没有问题。
龙洞探幽——老山听雨 摄
“龙洞”有个优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是天地的通道,凡人和仙界的关口。龙王经常巡视此处,接受贡祭。山下有个地主,看上了佃户漂亮的女儿。于是逼死佃户,把女孩强行拖回家中。但倔强的女孩宁死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地主还不解恨,把奄奄一息的她抛进了湖中。女孩在湖底被一仙人救起,化身成鲤鱼,从此苦练升天的功夫。几年以后,她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跳进了龙洞,转眼化成了一条龙。她发大水淹了地主家,终于报了深仇。 但她这样做,没有得到龙王批准。龙王大怒,罚她永世住在这个洞里,不允进入仙境。“小龙女”并不沮丧,呼风唤雨造福当地百姓,百姓们年年洞口祷告。龙王怕事情闹大,关闭了这个天地通道,“小龙女”也不知所踪。传说已飘渺久远,但据称这个洞以前与江水相通,确实有人进了洞以后失踪,所以附近的寺庙和尚封了里面的一个岔洞。 我们看到,石壁上有绿意莹莹的苔藓,迎着光还能看到白色水滴从洞顶垂落,滴水的声音更显得深山的幽静和空旷。据说在春夏时候,云雾在洞口缭绕,若隐若现,真像龙洞仙境。宋代的秦少游也曾经到此一游,并且留下了一首诗《游龙洞山》,最后两句是:“更欲杖筇留顷刻,却疑朝市已千龄。”大致意思是:在这里停留了片刻,甚至怀疑人间已经过去千年了。 在“老山敬德”的指点下,我们几经曲折,终于在山顶乱石丛中找到了野生“南京椴”树王,50公分的粗壮树干一分为三,直冲山顶。树冠婆娑,就像华盖覆盖在洞口。 “老山敬德”介绍:在高等植物中以南京命名的植物,大概也只有“南京椴”了。想不到,在高山之巅、乱石堆中隐藏着这么大的一棵南京椴,真赞叹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南京椴”树大根深,那么龙洞通往长江的传说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没有洞穴水汽的滋养,山顶只能长些低矮的灌丛,哪来这株椴树王。 在中山植物园刘兴剑研究员的指点下,我们见识了洞壁上一条条形似书签带子的蕨类植物,刘老师告诉我们:“书带蕨非常稀有,因为它娇贵,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而这里恰恰能满足它的所有要求:冬天从洞口散发的热气,帮它抵御严寒;夏季从洞底吹上来的凉风形成雾气,让它获取水分”。 看来“龙洞观云”的小气候,造就了南京独有的溶洞植物景观——“书带滴翠”。
狮子岭兜率寺——老山听雨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