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点地眉 于 15-10-21 20:49 编辑
COM大师 提到植物学中考证方面功底很深的 刘夙 大师关于此字有个专门的贴子。搜了一下原产 果壳网。
[评论] [生物] 一“泡”植物:“泡”字臆正
guokr.com/article/437376/
看来这样写网址可发,大家在前面自已加 "3个W."
提及原贴地址了,下面转贴 刘夙 大师的贴子:(居然图也贴过来了,这种网图不知日后是否会丢链...)
如果让你说几个你觉得韵味高雅、富有意蕴的字,恐怕你说上一百个也不会轮到“泡”字。“泡茶”、“泡沫”也还罢了,“泡妞”就显得俗气。(还记得几年前有个很有名的洗涤剂厂商做广告,广告词是:“你泡了吗?泡了。你漂了吗?漂了。”播出之后,遭到很多观众投诉,于是这广告才放了一个月就匆匆下线了。)至于“泡”作为量词,用于某两种排泄物,就更难登大雅之堂了。
不过,我翻检《中国植物志》,在植物名称中却发现了很多“泡”字:小马泡、马泡瓜、大乌泡、空心泡、高粱泡、泡桐、泡滑竹、泡花树、泡叶栒子、泡果沙拐枣、泡囊草、马尿泡……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些“泡”都是什么意思?它们应该是读pāo还是pào呢?
于是我引经据典,对这个“俗不可耐”的“泡”字作了一番考证。想不到,这些植物名称中的“泡”字竟然有6种意义、3个读音!
第一,“小马泡”、“马泡瓜”中的“泡”,是“㼎”的别字。“㼎”读báo,意思是“小瓜”,异体有“瓝”、“瓟”。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有一对汉奸夫妇,男的叫冠晓荷,女的绰号“大赤包”。在几十年前,“赤包”(一种红色的小瓜)还是那时的北京孩子的玩物。如果不慎把“赤包”弄破,就会流出一摊混有很多瓜子的黏液,气味难闻,所以“大赤包”这绰号蕴含有“一肚子坏水”的含义,真是起得巧妙。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这个“包”字实际上也是“㼎”的别字。
㼎。如今,北京城里的孩子恐怕多半不知道“大赤包”这个绰号是何意了。图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大乌泡”、“空心泡”、“高粱泡”等名称中的“泡”,是“藨”(pāo)的别字。“藨”是悬钩子的别名。悬钩子是一大类植物的统称,其特点是茎上有刺,果实常为红色或黑色,肉质多汁,表面疙疙瘩瘩,样子像是草莓。在英语里面,灌木状的悬钩子统称为bramble(常常被翻译成“树莓”),又大致分为果实红色的raspberry(“红树莓”)和果实黑色的blackberry(“黑莓”)两类。有一种叫悬钩子的水果,就是红树莓的一种。

横断山域里的大乌泡。图片来源:youduo.com
第三,“泡桐”、“泡滑竹”等名称中的“泡”,读pāo,意思是“虚而松软,不坚硬”。泡桐正是因为其木质疏松而得名“泡”桐。说到“桐”,我觉得它和“枫”一样,其实并不专指一种树,而是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树的统称。叫做“桐”的树木(如梧桐、油桐、血桐、珙桐以至法国梧桐)往往都有叶片巨大、生长迅速或木质松软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