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 衰退阶段 第3纪之后,蜜蜂16个种和亚种绝灭,仅剩2个现生化石种和5 个现生种及其亚种生存至今。此期大体上发生在第4纪至今。 这可能与受到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和第4纪冰川的影响,气候突然变冷有关。 化石资料表明了继古蜜蜂之后,在华北古陆的中新世地层又再次发现了真正的中新蜜蜂(图 2),说明华北古陆蜜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从蜜蜂早期类型演化发展而来。此时,世界上的被子植物已普遍生长和发展,蜜蜂协同进化进一步得到迅速发展。 http://www.china-bees.cn/mfswx/mffl-qy-jh-fb/mfdqy02.jpg 图 29 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 1983)化石
(引自洪友崇, 1983)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纪欧亚大陆已经普遍出现蜜蜂时,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下简称喜山~横山)地区正处于印度地块与冈底斯地块碰撞从海洋升起,此时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岩浆活动,火山喷发。而陆生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少是在地壳稳定之后。当今喜山~横山的蜜蜂与欧亚大陆迄今出现最早的渐新世蜜蜂化石的年代相比,相差约0.369 亿年;与华北古陆中新蜜蜂化石年代相比,相差0.219亿年。更主要的是,喜山~横山地区至今未发现蜜蜂化石和被子植物化石作为蜜蜂起源于该区的论据。 三、蜜蜂的起源地 有关蜜蜂起源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前,尚无专题报导,仅有一些涉及的文章,如 Robertson C (1904)、Wheeler W M (1915)、Armbruster L (1928 )、Miheneer C D (1938)、Rilly F (1944, 1953, 1954)、Manning F E (1950)、Zeuner F E (1951, 1961)、马骏超(Maa T C, 1953)、Laidlow H H (1956)、Deodikar G B (1959, 1961),等等。60年代之后,涉及本题的文章渐多,并在国内外成为热点,如 Roussy L (1960)、吴燕如(1965)、Michener C D (1965, 1969, 1974, 1979, 1980)、Canphell B O (1966)、Malyshev SI (1968)、Evans H E (1969)、Kelner-Pillault S (1969, 1970,1974 )、Riek E F (1970)、Brosemer R W (1971, 1973)、Townsend G F et CraneE(1973)、Axcelrod D I (1974)、Zeuner F E et Manning F E( 1976 )、Fadhrenhoast H (1977)、Burnham L (1978)、Diodikar GB( 1978 )、Piblon E C (1979)、Rasnitsyn A P (1980, 1988)、龚一飞(1981)、 庄德安(1982)、Culling T W (1983)、洪友崇(1983, 1984, 1992, 1993)、李有泉 et 王海蓉(1985)、匡邦郁 et 李有泉(1988)、Jarzembowski E A (1990)、杨冠煌 et 钱锐(1992)及田学军(1994)等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相关学科进展的水平以及个人视野所局限,学者们在蜜蜂的起源上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见解,这在学术发展上是很自然的过程,并在客观上对后人探讨蜜蜂的起源问题都起到了启发与推动的作用。大部分学者们的观点大体可归纳为3类。一是,早期根据现生蜜蜂的种类大多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便认为蜜蜂当起源于此;二是,根据东、西方蜜蜂进化程度不同,即处在进化较高级的西方蜜蜂是从喜马拉雅地区较原始的东方蜜蜂西进发展而来,并认为在地中海东部与高加索地区之间,西方蜜蜂在辐射分布上形态变异相当明显,据以推测西方蜜蜂种下分化的中心似在近东地区;三是,根据当今自然界中蜜蜂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密集于横断山脉地区,并根据被子植物起源于我国西南或华夏植物区的说法,而蜜蜂是与被子植物协同进化的,遂认为蜜蜂应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以上观点具有两个方面共同之处。一是,认为蜜蜂起源于我国西南,尤以喜山~横山地区为起源地;二是,均以现生蜜蜂和被子植物以及当代生态背景为论据,而且都缺乏以时、空为基本概念论述蜜蜂起源问题关键性的物证─蜜蜂化石,以及与之协同进化的被子植物化石及其花粉化石。这样,就忽视了以地史为背景的时间和以古地理、古生态变迁的空间关系,使观点仅仅停留在设想中。 从已有的化石、古地理、地史、古生态等资料分析,蜜蜂的起源地在华北古陆比较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