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信息更加丰富易得:新闻报道、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一疾病,一些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的消息也促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抑郁症。这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大量信息可能是导致作为大学生的“潜在患者”意识到自身情况,进而确诊的一大推动因素。
病耻感则是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一大元凶。病耻感也被称为疾病的污名(stigma),即患者为自己的患病感到耻辱,这不仅会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会阻碍他们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出现隐瞒病情、回避社交等举动,而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痛苦、使病情恶化。
相较于大部分生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一直较高,即人们一般不会因为自己感冒或者扭伤而感到羞耻,但却会感到得抑郁症很“丢脸”。近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媒体等机构、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努力下,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比如,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一起来聊抑郁症”。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这类疾病科普信息,进而降低对这种疾病的病耻感。
但是,抑郁症的污名不仅是指患者对自身情况感到耻辱,也包括公众对患者的负面认知。虽然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的提升,可能意味着他们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正确认知,但这些认知还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普及。
在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抑郁症康复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学生时代患病。当他们提及自己的患病经历时,能普遍感受到周围环境对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标签”,包括“小心眼”“矫情”“软弱”甚至是“危险”“暴力”。隐藏在这些“负面标签”背后的,是公众对抑郁症的“疑病污名”,即认为抑郁症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疑病污名,严重地影响了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和康复的情况,特别是当这些看法来自于他们的亲朋好友:比如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不被好友支持,认为“随便谁去看医生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比如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被家人阻挠,认为那些药“能把人吃傻”或者“是药三分毒”。这些情况极大地加剧了患者的痛苦,阻碍了他们的康复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