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药业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回复: 0

[人群保健] 更多年轻人得抑郁症?这不是“丢脸”的事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rose 发表于 19-7-31 09: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信息更加丰富易得:新闻报道、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一疾病,一些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的消息也促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抑郁症。这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大量信息可能是导致作为大学生的“潜在患者”意识到自身情况,进而确诊的一大推动因素。

  病耻感则是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一大元凶。病耻感也被称为疾病的污名(stigma),即患者为自己的患病感到耻辱,这不仅会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会阻碍他们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出现隐瞒病情、回避社交等举动,而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痛苦、使病情恶化。

  相较于大部分生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一直较高,即人们一般不会因为自己感冒或者扭伤而感到羞耻,但却会感到得抑郁症很“丢脸”。近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媒体等机构、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努力下,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比如,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一起来聊抑郁症”。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这类疾病科普信息,进而降低对这种疾病的病耻感。

  但是,抑郁症的污名不仅是指患者对自身情况感到耻辱,也包括公众对患者的负面认知。虽然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的提升,可能意味着他们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正确认知,但这些认知还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普及。

  在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抑郁症康复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学生时代患病。当他们提及自己的患病经历时,能普遍感受到周围环境对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标签”,包括“小心眼”“矫情”“软弱”甚至是“危险”“暴力”。隐藏在这些“负面标签”背后的,是公众对抑郁症的“疑病污名”,即认为抑郁症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疑病污名,严重地影响了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和康复的情况,特别是当这些看法来自于他们的亲朋好友:比如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不被好友支持,认为“随便谁去看医生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比如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被家人阻挠,认为那些药“能把人吃傻”或者“是药三分毒”。这些情况极大地加剧了患者的痛苦,阻碍了他们的康复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搜索
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发展历程|联系我们|养蜂基地|员工之家|手机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09051748号
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论坛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免责声明:本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支持:赵峰创意设计中心 老山论坛基于Discuz X3.4+阿里云ECS+云盾构架
GMT+8, 25-5-5 11:4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