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洋表示,当身体有湿气时,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还是觉得很困,睡觉流口水;头昏、打不起精神,身体特别疲乏,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
2、起床之后如厕,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粘滞,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每次上完厕所,大便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3、起床之后,嘴里气味重、发黏。
4、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体状况,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锯齿,症状严重的,叫“裙边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5、早上脸上出油多,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
6、体态虚胖,饮食和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以上这些信号或者症状,如果出现了1-2种,要引起注意了,这说明体内有湿气。如果你去医院检查,也发现不了什么重大疾病,但会每天受到这些小毛病的折磨,这正好对应了湿邪的另一个特点——“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病程长,反复发作。在生活中,我们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主要和体质因素、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湿气是各种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健身运动、艾灸、拔罐刮痧、食疗、中药等,这都属于外部疗法,治疗过后不能从根部祛湿,“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人体分九种体质,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在人群中仅占32.75%,而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质、湿热质。因此,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所得湿邪也不尽相同,需要不同的对待和处理。
需要注意,食物疗法口感单一,力薄效缓。 如果痰湿体质的人伴有心脑血管、代谢方面或其他较重的疾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
不良习惯让湿气缠身
1.洗头后用毛巾捂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均汇聚于头。如果洗完头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湿邪。湿邪性黏腻,易伤阳气,会出现“因于湿,首如裹”的情况,因此,洗完头要尽量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2.晚上9点后洗澡。洗澡本身并不会导致体湿,但总是在晚上9点后洗澡,湿邪就很容易入侵。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天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晚9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冬,此时要把自己“藏”起来。晚9点又为亥时,是太阴之时,这个时候阳气伏于体内,体表缺少保护,是人体防御能力最弱的时候,此时洗澡,湿气容易进入体内,出现寒湿。
3.过食生冷。夏季很多人会进食生冷食物来解暑,但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生冷寒凉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使水湿停滞胃肠,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4.猛吹空调。夏天空调的使用,对身体非常不利,夏天汗出本是一个散湿的很重要途径,而空调营造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当然,空调也不是绝对不能开,而是要适当用,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湿气较重时,最好开启除湿功能。
5.喝酒不节制。夏夜吃烧烤、喝啤酒,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舒爽惬意的事,但是酒助湿邪,容易引起体内湿气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调。
6.久坐不动。《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因此,要想摆脱湿气缠身,还要动起来,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健步走、慢跑、太极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