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药业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9|回复: 2

[菌类] 江南常见毒蘑菇名录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老山敬德 发表于 12-8-21 2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老山敬德 于 2012-8-21 23:29 编辑

    白毒伞 Amanita verna
别名:  白罗伞(云南)、白鹅膏、春生鹅膏、白帽菌。
特征:  菌体白色,比较细长。
描述:  菌盖宽7—12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8—12×6.2—10微米。
产地:  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河南、四川等地。6—9月杂木林中地上,散生。
毒性:  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故属于“肝损害型”中毒。一般发病慢,潜伏期长达数小时至一天之久。临床可见两种发病情况:一种病情发展较急,迅速出现各系统症状。另一种病情发展较慢,最初只有胃肠道激惹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但不久症状消失,一两天内无明显症状,称为“假愈期”,此期过后,患者病情又迅速恶化,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嗜睡、面肌抽搐、腓肠肌痉挛。如肝脏损坏较重时,可有黄疸和肝肿大同时出现,若肝细胞坏死更为严重时,可引起急性黄色肝萎缩。此时肿大的肝片可突然缩小,黄疸更重,患者极度不安,继之昏迷,病死率甚高。因此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对于和病人同食毒蘑菇而未发病者,也必须进行肝功能检查等预防措施。经小白鼠试验有毒,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蘑菇1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100%。
这种毒蘑菇很容易和可食的橙盖伞白色变种(Amanita caesarea var. alba)相混。但后者菌盖边缘有条稜,菌托大呈苞状。
另外这种毒蘑菇在鸡蛋形幼期也很容易与可食的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相混。后者没有菌托,食前必须仔细检查每个蘑菇是不是有隐藏的菌托,以避免误食中毒。
    土红粉盖伞 Amanita rufoferruginea Hongo
特征:  菌盖土红色有粉末。
描述:  菌盖宽3—7.5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有的老后边缘上翘,表面被红色粉末,幼时土红,桔红或锈褐色,成熟后颜色变化不均,部分呈淡褐色至污白色,顶部有很细小的粉状鳞片,边缘具粗糙条纹。菌肉白色有清香气味。菌褶白色,密,不等长,离生,宽约5毫米。菌柄色同盖或稍淡,细长,向下渐粗,基部膨大近球形,中部以上有桔红或土红色粉末状小鳞片,空心,长2.5—12厘米,粗0.7—1厘米。菌环薄,膜质,极易脱落,有时呈残片悬挂在菌盖边缘,上面白色有条纹,下面土黄色或淡土红色。菌托易消失,或碎断成几圈粉质残片。孢子印白色,孢子微淡黄色,近球形,内有小颗粒和一大油滴,7.5—10×6.3—8.8微米。
产地:  广西、浙江、江苏等地。夏秋季在针叶林中草地上,单生或散生。
毒性:  此种是日本人(Hongo)1966年报告的新种,他未记载毒性。但经调查,能毒死苍蝇。在蘑菇产地无人采食。
注意:这种毒蘑菇的外形,与可食的褐托柄菇(Amanita fulva)相似,而后者菌盖表面无粉状鳞片,无菌环,菌托呈苞状。
    橙红毒伞 Amanita bingensis
特征:  菌盖橙红色,具橙黄色的粉末或小疣,边缘有清楚的条纹。
描述:  菌盖宽1—4厘米,凸形,渐渐变成平展,桔红色,边缘稍呈灰白色,具微小的橙黄色粉末或小疣,中央厚,边缘较薄,并有清楚的条纹。菌肉桔红色。菌褶白色,中部较宽,约4毫米左右,略密,离生。菌柄长2—8厘米,粗5—8毫米,向上稍细,基部膨大,顶端白色,向下浅柠檬黄色,有绵絮状小鳞片空心。菌环与菌柄同色,易消失。菌托橙黄色,边缘开裂,表面被粉末。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卵圆形到广椭圆形,6—8×5—6微米。
产地 :  云南、陕西、浙江等地。夏季生栲树下地上。
毒性:  这种毒伞首先是从热带非洲报告的,当地人说它有毒,可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甚至可死亡。
    星孢丝盖伞 Inocybe asterospora Quél
别名:  星孢毛锈伞、星孢裂丝盖菌。
特征:  菌褶后期出现深褐色斑点。
描述:  菌盖宽2—4厘米,圆锥形至钟形,后呈扁半球形,中央凸起,淡锈褐色至土黄色,被有土褐色纤毛,顶部色深,有辐射状条纹,边缘放射状开裂。菌肉灰白色至土黄色,薄。菌褶凹生,长短不等,密,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出现深褐色斑点。菌柄污白色,土黄色,有纤毛,实心,长3—5厘米,粗0.3—0.8厘米,基部膨大。孢子印锈色,孢子有角,呈星状,淡褐色,10—12×7.5—10微米。囊状体长颈瓶形或近梭形,顶部有结晶,淡黄色,内部较深,65—70×17—22微米。
产地:  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夏秋季在板栗林或其他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毒性:  产生神经精神型症状,与裂丝盖伞相似。
    毒粉褶菌 Rhodophyllus sinuatu (Bull.  ex  Fr.)Pat. (极毒)
别名:  土生红褶菇、内缘菌。
特征:  菌盖污白色,菌褶粉红色。
描述:  菌盖宽6—20厘米,最初扁半球形,后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浪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到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最初白色,老后变成粉红色或皮肤色。菌柄白色,肉质,基部膨大,长9—11厘米,粗1.5—3.8厘米。孢子印粉红色,孢子多角形(5—6角),9.1—10.4×6.5—7.8微米。
产地: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黑龙江等地、夏秋季针叶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丛生。
毒性:  此菌的毒性是法国真菌学家凯莱(Quélet)首先证实的。他一次外出采集,住在他开磨坊的亲属家,吃了这种菌后,严重中毒,大吐大泻。事后他戏称这种菌为“磨坊主的泻药”。这种菌食后发病较快,约半小时就出现强烈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以及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等。有时潜伏期可达6小时,严重者可死亡。极似毒伞肽中毒症状。因此有称它类毒伞中毒症的。小白鼠试验有毒,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蘑菇15克的提取液腹腔注射死亡率60%左右。
    红网牛肝 Boletus Luridus Schaeff. ex Fr.
别名:  褐黄牛肝菌
特征:  菌盖茶褐色,有平伏的细绒毛,菌柄桔红色,有紫红色网纹,管口桔红色,菌肉受伤变蓝色,与菌管层接连处带红色。
描述:  菌盖宽6—17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浅土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干燥或稍带粘性,被有一层平伏的绒毛,老时遇干旱常龟裂成小斑。菌肉淡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管离生,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肉与菌管层连接处带红色。管口小,圆形到略成多角形,桔红色。菌柄肉质,实心,近柱形,长3—11.5厘米,粗1.3—2.2厘米,上部桔红色,下部带紫色,受伤后变蓝色,有桔红色网纹。孢子印青褐色,孢子长椭圆形,光滑,淡黄色,11—14.3×5—5.7微米。囊状体近梭形,58×7.5微米。
产地:  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夏秋季节生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毒性:  有人采食,但常发生中毒,食后主要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于蘑菇25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40%左右。
此菌与可食的粉盖牛肝菌(Boletus speciosus)相似,但后者菌盖垫状至扁平,浅土黄色至土红色,菌管与管口颜色相同,菌管层与菌肉接触处不带粉红色。
    黄粉牛肝 Pulveroboletus ravenelii(Berk. et Curt.) Murr.
别名:  黄肚菌(四川)。
特征:  菌盖表面覆盖一层柠檬黄的粉末,柄上部有蛛网状菌环。
描述:  菌盖扁半球形,渐平展,宽4—6.5厘米,湿润时稍枯,表面有一层柠檬黄色粉末,易脱落。菌肉白色,受伤时变浅蓝色。菌管层近柄周围凹陷,浅黄色,后暗褐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两个。菌柄近圆柱形,实心,有柠檬黄色粉末,长6—7厘米,粗1-1.5厘米,近上部有蛛网状菌环,易消失。孢子印青褐色,孢子平滑,椭圆形至长椭圆形,8—14.5×6—6.2微米。
产地:  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岛等地。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毒性食后发病快,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活鱼试验反应敏感,用一定量的新鲜蘑菇,破碎后放入养鱼水池中,半小时后鱼全部死光
    褐鳞小伞 Lepiota helveola Bres.(极毒)
别名:  褐鳞小伞菌。
特征:  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
描述:  菌盖肉质,宽1—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凸圆形,后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绵絮状纤毛。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边缘有纤毛。菌柄白带粉红色,长1—6厘米,粗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椭圆形,平滑,无色,5—9×3.5—5微米。有淡蘑菇香味。
产地:  北京、江苏、青海等地。春至秋季草地上、竹园内,单生或群生。
毒性:  此菌极毒,含有毒伞肽(amatoxins)和毒肽(phallotoxins)。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约15—20小时,最长的约30小时。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注意:容易与细环柄菇混淆。
    毒粉褶菌 Rhodophyllus sinuatus(Bull.  ex  Fr.)Pat. (极毒)
别名:  土生红褶菇、内缘菌。
特征:  菌盖污白色,菌褶粉红色。
描述:  菌盖宽6—20厘米,最初扁半球形,后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浪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到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最初白色,老后变成粉红色或皮肤色。菌柄白色,肉质,基部膨大,长9—11厘米,粗1.5—3.8厘米。孢子印粉红色,孢子多角形(5—6角),9.1—10.4×6.5—7.8微米。
产地:  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黑龙江等地、夏秋季针叶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丛生。
毒性:  此菌的毒性是法国真菌学家凯莱(Quélet)首先证实的。他一次外出采集,住在他开磨坊的亲属家,吃了这种菌后,严重中毒,大吐大泻。事后他戏称这种菌为“磨坊主的泻药”。这种菌食后发病较快,约半小时就出现强烈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以及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等。有时潜伏期可达6小时,严重者可死亡。极似毒伞肽中毒症状。因此有称它类毒伞中毒症的。小白鼠试验有毒,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蘑菇15克的提取液腹腔注射死亡率60%左右。
    绿褐裸伞 Gymnopilus oeruginosus (Peck) Sing
别名: 铜绿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以褐色为主,往往不均匀的呈现紫褐、墨绿色,并有褐色鳞片。菌盖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直径3-11cm,边缘常附有菌幕残片后期脱落。菌肉较厚,淡黄色,味苦。菌褶初期淡黄绿色,后期锈色斑点,直生至弯生,不等长。菌柄长1-8cm,粗0.3-2.3cm,有纵条纹,常弯曲,内部实心,上部有膜质菌环并附有孢子而呈锈色。环以下褐色至紫褐色。孢子印锈色。孢子浅锈褐色,卵圆形至椭圆形,6.5-7.8μm×4.4-5.2μm,具麻点。褶缘囊体近瓶状,顶部钝圆,25-30μm×5-6.5μm。 绿褐裸伞是一种神经致幻型毒菌,误食能引起人类或其它动物神经致幻型中毒的大型真菌。
生态习性:夏秋季多在针叶树腐木或树皮上成群或单个生长或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吉林、甘肃、河南、海南、湖南、广西、云南、福建、西藏、香港等。
经济用途:有毒,食后会引起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等中毒反应。另外,又属木腐菌。
    红鳞花边伞 Hypholoma cinnabarinum Teng
别名,红垂幕菌、牛屎菌,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直径3-10cm,幼时近半球形或近钟形,逐渐呈扁半球形,中部凸起,初期呈橙黄至橙红色,渐呈橘红至土红色,表面密被绒毛或丛毛状鳞片,往往部分鳞片脱落色变浅,盖缘表皮延伸有菌幕。菌肉近白色,成熟后变污白至浅褐色,较薄。菌褶初期灰白色至暗灰褐色,后期近黑色,近离生,稍密,不等长,边缘色淡呈污白色。菌柄近圆柱形,长3-10cm,粗0.4-1cm,同盖色,有明显的绒毛状反卷鳞片,内部松软至变空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黑褐色。孢子卵圆形至近椭圆形,光滑,灰褐色,5-8μm×3.5-4.5μm。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记载有毒食后引起胃肠炎型中毒。此种是邓叔群1930年发表的新种,属于何属有待研究。分布香港、海南、广东、云南、江苏、西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超越2012 发表于 12-8-22 09: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啦,希望今后能有幸目睹它们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山敬德 发表于 12-8-22 1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有二种我们已见过,白毒伞和褐鳞小伞,不知对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搜索
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发展历程|联系我们|养蜂基地|员工之家|手机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09051748号
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论坛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免责声明:本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支持:赵峰创意设计中心 老山论坛基于Discuz X3.4+阿里云ECS+云盾构架
GMT+8, 24-5-4 02: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