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高邮,一个运河边的小城,因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所以得此名,也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后人又称秦邮、高沙、盂城。
京杭大运河从这里汨汨流过,雪浪滔滔,不舍昼夜。
不知是多少次来秦邮,每次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未尝仔细游览。这次也一样,只是现在会忙中偷闲去走走看看。
往年也是陪同老公回家过年,确是没有归属感,老公被一群老表、同学围绕,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难得见面,聚在一起打麻将、炸鸡等等玩的不亦乐乎,我便甚是无聊。随着年龄增长,渐渐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及兴趣。其实所有的合适都是两个人的相互迁就和改变,没有天生合适的两个人。两个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就是最好的爱情。
初一,老表们都出去了,老公不失时机赶紧告别从亲戚家出来,带我们游古运河。
已经暮色,爬升上大桥,远观河岸线象两串珍珠项链般远去。下河岸,沿河堤公路而行,今年春暖,开了车窗,竟是暖风徐徐,岸边彩灯闪烁,似银链把两岸串起来,逶迤前行,渐行渐远,远远竟看见一处建筑群位于水中央,凌波而起,高塔矗立,亭台楼阁依稀可辨,宛若海市蜃楼一般。及近观,原来是坐落于运河中的小岛上,用灯带勾勒出了大致轮廓,很是宏伟。
这是镇国寺吧?只是只闻其声未见其祥,心中暗自揣测。
绕河前行约十五分钟左右,即到禅院山门前,“镇国寺”!门楣依稀可㵷,只是夜晚闭门谢客。
在不明亮的灯光下,但见飞檐翘角,一时竟不知有多少重院落来。
被昨夜所见撩拔,第二日晨曦便央求老公再去一睹真容。老公见我兴盛不忍拂之,三人遂驾小森前行。冬日的天色尚早,运河上一片迷蒙,船支都在沉睡尚未苏醒。
这次老公换了另一条路线进入环堤路,从原先最热闹的商业街穿过,一边介绍。做为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原先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水运,就象远古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样,这条紧邻运河的街道便空前繁华起来,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城市的中心已向东迁移,这里的地位已有所下降。街上果真商铺林立,虽然过年放假,依旧可见其热闹程度。
渐渐驶进昨夜看见建筑群处,却发现是在对岸了,一座高塔矗立,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此塔也被称为“西塔”,有“南方的大雁塔”之称。据说楼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台亭阁参差错落,果然不小的规模。诸朝对寺院皆有修葺,规模甚伟,气势恢弘,香火鼎旺。
晨曦中,开了车窗,便闻梵音破空而来,却是虔诚的信徒在颂经了,颂经声空灵飘渺,伴着晨钟嘹远。有青烟在黄墙褐瓦上空飘荡,心神不由一定,马上去了躁气。
镇国寺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公元874年。
解放后大运河拓宽,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批复“让道保塔”,运河为之改道,才使这座古塔得以保留至今。
2014年,高邮镇国寺重启祈福中国千僧斋会,大德高僧为祖国和全国人民祈福。巡游队伍延绵数百里,蔚为壮观,一时传为佳话。
遗憾是最终不能细细拜访古寺,阳光明媚,待时日,再来不迟。
运河古道上的货运船只,悠悠然经过镇国寺禅院
港湾里停泊的各色船只,晨曦中尚未苏醒
晨钟暮鼓中的禅寺,青烟袅袅。想当年,举直禅师来到此地,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修禅,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唐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此为“镇国寺”雏形也。
京杭运河上的货运船,往往数十只首尾相连,规模宏大,浩浩荡荡。老公说他们小时候常常在岸边数数,最多一次他数着有30只船连在一起,这些也成了他们年少时最难忘的记忆。
这是下载的两张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这条古运河,现在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