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很多人看病爱找老大夫、科主任、科研专家等,理由是他们经验丰富。的确,经验非常重要,但大家对此应有理性认识,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1:年纪越大的医生越好。医生年龄和水平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研究表明,医生工作年数和临床水平成反比。临床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年纪大的医生如果不能跟上知识的更新,那么经验代表的可能是“自信地犯同样的错误”,还不自知。我读医学院时,一位教授很坦率地说:“我现在教给你们的知识,5年以后,也许一半就是不全面的或错误的了。”因此,医生一定要不断学习,了解并研读最新的文献和临床知识,才能成长。有一定临床经验是重要的,但光看年纪不可取。
误区2:职位越高的医生越好。有些病人削尖脑袋也要找科主任或其他有行政职位的医生看病。殊不知,这些医生每天忙的是行政和人事事务,想的是如何让医院有序运营和盈利,往往很长时间没独立看过病人,更别说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和疗法了。其实,很多这类医生自己也清楚这点,但碍于患者的背景和面子,不好拒绝。于是,他们在诊疗时只作为一个门面,让自己的手下制订和执行方案。事实上,只有这样才更安全。一名医生花在临床上的时间如果低于50%,就很难保证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果一名医生一年半载都没看过病了,那么秉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就不该再看病了。
误区3:科研越牛的医生越好。科研对医学进步来说非常重要,比如成功研发一个新药,可能造福千百万人。但科研无法替代临床经验和知识。一名用大多数时间来做科研的医生,未必是个会看病的医生。因为科研一般钻研的是非常小而深的问题,而临床涉及的面要广太多。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临床工作,一名长期做科研的医生,诊疗水平是会下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