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蜂驯化和家养 2.1、中蜂驯化:早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已经开始驯养中蜂,方法是移迁蜂窝养蜂,把有中蜂栖息的中空树段搬回家前,挂于屋檐下驯养,以后慢慢发展到家养。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岐的业绩,文曰:传授养蜂、养豕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可见规模也相当大,皇甫谧赞他:“牧豕调蜂,天涯笑傲”。说明了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 2.2、引捕野生中蜂:公元220~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著的《博物志》记录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下或庭前诱引野生蜂,春月筑窠生育”的记载。公元420~479年郑辑之著《水嘉地志》还有“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记载,说明我国在1400年前已有木质的蜂桶,用它诱引中蜂的技术。 2.3、中蜂识别: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了“莫予荓蜂,自求辛螫”的词句,说明那时已知蜜蜂具有螫刺的生物学习性。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人对中蜂个体生物学和群体生物学进行研究观察,公元276~324年,郭璞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吮琼”、“营堂”、“阍卫”等饲喂、筑巢、分蜂之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唐代养蜂人殷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姐》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的记载,指出雄蜂外部形态的体色是黑色和雄蜂过冬的恶果,该论述至今仍在延用。明清的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现在分析,仍然十分确切。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出了蜂王是雌蜂,而且一般一群只容一只,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 2.4、中蜂管理: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书中还有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等的记载。书中记载有“木以为蜂之宫,不馆不之”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蔫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灵丘丈人养蜂的问世比欧洲波兰齐从氏(1845年)提出的养蜂学理13条要早500多年。1819年博物学家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