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变矮驼背,骨质出了问题
目前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约2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21亿。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1亿人低骨量,老年骨折患者超过1/3与骨质疏松相关。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特点是钙含量降低、骨小梁稀疏、孔隙变大、微骨折。
几大因素是高危
老年人、更年期女性、嗜烟酒者、长期卧床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患肝肾疾病者、甲亢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是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包括营养状态、激素调控、废用因素、遗传基因等。
长期低钙饮食,营养缺乏容易骨质疏松。如每天钙摄入小于600毫克,缺乏维生素D,蛋白质过高,产酸过多,尿钙排泄增加,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年龄。35岁后,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骨质开始减少,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35岁后,每年骨质平均减少1%。女性50~60岁后、男性60~70岁后发病率升高,80岁以上达高峰,且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激素原因。如绝经或卵巢切除导致雌激素下降,骨吸收增加,肠钙吸收下降可加速骨质疏松。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巴比妥等可影响钙的吸收,尿钙排泄增加,使骨量丢失。
长期卧床、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类风湿等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过度饮酒,大量吸烟、饮咖啡、浓茶等,会使尿钙增加,骨吸收增加,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变矮、驼背需警惕
骨质疏松是“无声杀手”。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无任何不适,人们感觉不到骨质的慢慢流失;较重者常常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呈弥漫性,没有固定的部位,劳累后加重,亦常常被忽视。我们常听到老人说:“唉,人老了,身上难免到处痛”。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骨头的疼痛是正常的,其实这恰恰是骨质疏松的表现之一。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以下症状,采取积极的预治措施,可以避免骨质疏松恶化。
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驼背。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身高变矮。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厘米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轻微外伤易骨折。咳嗽、打喷嚏、弯腰负重等。骨量丢失大于20%可导致骨折。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呼吸受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 。
此外,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还有体态改变、胸腔变小、关节老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