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知友:倩Sur(400+ 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医师)
小时候我们就经常被训诫「老弯腰会驼背」,到后面读书上学毕业工作,我们则亲身体会到了伏案日久带来的腰酸背痛,对于这种「小毛病,小问题」,很少有人深究,觉得只是腰背肌肉用多了的疲劳表现,捶捶腿,伸伸腰,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临床工作对于这种说不上病的亚健康状态也很少做深入的解读。
可若能理解《解剖列车》(Anatomy Train) 的观点,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不把视线局限在腰背的疼痛,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轻微驼背、腰背疼痛这些不适的真正根源很可能在前不在后,在腹不在背,在于身体前侧的肌肉如腹肌等的过度收缩强化紧张,而不在于腰背肌肉的主动劳累过度。
弯腰用的不是腰背肌?
许多人长期伏案后,感到腰酸背痛,便会下意识地觉得是这一部分肌肉使用过度,但若深入思考,便可发觉这一认识存在谬误。
肌肉是通过收缩来拉动骨骼运动的,当肌肉主动发力时,会缩短其连接两端的距离,举哑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肱二头肌的主动收缩。
而弯腰时脊背被拉长,真正发力缩短的是与腰背相对的腹侧(前侧)肌肉,这是仰卧起坐可以锻炼腹肌的原因,也是确认腰背不是引发弯腰动作肌肉的理由。
所以做弯腰动作的时候,疼痛区域的腰背肌肉其实并未得到主动的使用,相反,挺腰仰头才是它们收缩会产生的效果。
腰背肌没发力却会痛?
腰背肌虽然没有主动发力收缩,但却并非与弯腰动作毫无关系,解剖列车中前表线 (superficial front line) 与后表线 (superficial back line) 的关系准确的阐述了它在弯腰动作中受到的被动牵拉作用。
依据它的观念可以将身体腹侧(前侧)的多块通过筋膜连接的肌肉视为一个整体,一条「线」,即「前表线」,而与它相对应的则是后背的「后表线」。
前表线收缩时产生一个弯腰的动作,而后表线收缩则会产生一个挺腰的动作,虽然这两条筋膜线的作用相反,但它们的两端连接部位相近。
两线的上端以不同的纤维走行方向汇入头皮筋膜,下端则分别附在足背(前表线)和足底(后表线),如果把身体躯干想象成一根木棍的话,它们两者就是连在木棍两端的两根橡皮筋,其中一根缩短,另一根就会被动的被拉长。
保持弯腰的动作时,前表线上的肌肉筋膜主动缩短,后表线上的肌肉筋膜则被牵拉变长。
持续牵拉会刺激后表线筋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各类纤维分子,新合成的纤维使得原本排列有序的细胞外基质结构趋于紊乱,这不仅增加了运动时筋膜间的粘连,妨碍了不同层次间筋膜的相互滑动,产生出额外的摩擦损伤,而且影响了原本高效有序的血管分布路线,部分细胞因此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
额外的损伤与营养的不足都能刺激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进而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造成腰背部的疼痛。
如果常年累月的维持不良体位,前表线上的肌肉会因为长期主动收缩而得到强化,后表线的肌肉筋膜则因为被动牵拉而衰弱延长,即使在平时静息状态也会因为前后力量的不平衡而出现弯腰驼背。
腰背痛要拉伸腹肌?
生活中,当我们被腰背疼痛困扰时,常常只关注了疼痛的腰背,却未能发觉前侧肌肉的紧张,但要知道,受害者会发声,而加害者却不会。
腰酸背痛、弯腰驼背的根源除了后侧疼痛肌肉的牵拉损伤外,更有身体前侧肌肉的过度强化短缩。
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前侧肌肉的紧张问题,仅仅捶捶腰,按摩背也许能短暂地缓解疼痛,但稍一弯腰工作又会很快复发。
所以想要有效而长期地缓解疼痛、改善站姿,就需要采用与伏案弯腰相反的动作来主动收缩后表线,被动牵拉前表线。这也正是我们弯腰工作久了,一站起来就总会本能地伸伸懒腰的原因。
如果腰背肌肉因为长期的不良姿势而比较羸弱,那么对它的锻炼就可以尝试先从比较轻柔和缓的脊柱挺起开始:
仰卧,两膝屈曲,两脚着地并分开同髋宽。手臂置于地板上位于身体两侧。
利用腹肌下部,从脊柱底部开始慢慢抬起身体。使脊柱的每一节段按顺序运动并离开地面。
将身体拾高至一个利用肩胛骨能保持平衡的位置。保持此姿势,然后进行反向运动以返回至起始位置。
动作中感受腰背的主动发力和前面腹部的拉伸,动作幅度从小到大,动作不要太快,每分钟 10-15 次即可,运动量以不引起腰背劳累站立不稳为宜。
知友热评:
这标题很妙,有时候诊断上找不到突破点就是找不出藏在后面的起因,光盯着症状区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