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药业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回复: 0

[四季养生] 腰酸背痛别再怪老腰不给力了,你的肚子才是罪魁祸首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北极光 发表于 17-12-1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知友:倩Sur(400+ 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医师)

小时候我们就经常被训诫「老弯腰会驼背」,到后面读书上学毕业工作,我们则亲身体会到了伏案日久带来的腰酸背痛,对于这种「小毛病,小问题」,很少有人深究,觉得只是腰背肌肉用多了的疲劳表现,捶捶腿,伸伸腰,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临床工作对于这种说不上病的亚健康状态也很少做深入的解读。



可若能理解《解剖列车》(Anatomy Train) 的观点,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不把视线局限在腰背的疼痛,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轻微驼背、腰背疼痛这些不适的真正根源很可能在前不在后,在腹不在背,在于身体前侧的肌肉如腹肌等的过度收缩强化紧张,而不在于腰背肌肉的主动劳累过度。





弯腰用的不是腰背肌?


许多人长期伏案后,感到腰酸背痛,便会下意识地觉得是这一部分肌肉使用过度,但若深入思考,便可发觉这一认识存在谬误。

肌肉是通过收缩来拉动骨骼运动的,当肌肉主动发力时,会缩短其连接两端的距离,举哑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肱二头肌的主动收缩。

而弯腰时脊背被拉长,真正发力缩短的是与腰背相对的腹侧(前侧)肌肉,这是仰卧起坐可以锻炼腹肌的原因,也是确认腰背不是引发弯腰动作肌肉的理由。

所以做弯腰动作的时候,疼痛区域的腰背肌肉其实并未得到主动的使用,相反,挺腰仰头才是它们收缩会产生的效果。





腰背肌没发力却会痛?


腰背肌虽然没有主动发力收缩,但却并非与弯腰动作毫无关系,解剖列车中前表线 (superficial front line) 与后表线 (superficial back line) 的关系准确的阐述了它在弯腰动作中受到的被动牵拉作用。

依据它的观念可以将身体腹侧(前侧)的多块通过筋膜连接的肌肉视为一个整体,一条「线」,即「前表线」,而与它相对应的则是后背的「后表线」。



前表线收缩时产生一个弯腰的动作,而后表线收缩则会产生一个挺腰的动作,虽然这两条筋膜线的作用相反,但它们的两端连接部位相近。

两线的上端以不同的纤维走行方向汇入头皮筋膜,下端则分别附在足背(前表线)和足底(后表线),如果把身体躯干想象成一根木棍的话,它们两者就是连在木棍两端的两根橡皮筋,其中一根缩短,另一根就会被动的被拉长。



保持弯腰的动作时,前表线上的肌肉筋膜主动缩短,后表线上的肌肉筋膜则被牵拉变长。

持续牵拉会刺激后表线筋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各类纤维分子,新合成的纤维使得原本排列有序的细胞外基质结构趋于紊乱,这不仅增加了运动时筋膜间的粘连,妨碍了不同层次间筋膜的相互滑动,产生出额外的摩擦损伤,而且影响了原本高效有序的血管分布路线,部分细胞因此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

额外的损伤与营养的不足都能刺激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进而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造成腰背部的疼痛。



如果常年累月的维持不良体位,前表线上的肌肉会因为长期主动收缩而得到强化,后表线的肌肉筋膜则因为被动牵拉而衰弱延长,即使在平时静息状态也会因为前后力量的不平衡而出现弯腰驼背。


腰背痛要拉伸腹肌?



生活中,当我们被腰背疼痛困扰时,常常只关注了疼痛的腰背,却未能发觉前侧肌肉的紧张,但要知道,受害者会发声,而加害者却不会。

腰酸背痛、弯腰驼背的根源除了后侧疼痛肌肉的牵拉损伤外,更有身体前侧肌肉的过度强化短缩。

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前侧肌肉的紧张问题,仅仅捶捶腰,按摩背也许能短暂地缓解疼痛,但稍一弯腰工作又会很快复发。

所以想要有效而长期地缓解疼痛、改善站姿,就需要采用与伏案弯腰相反的动作来主动收缩后表线,被动牵拉前表线。这也正是我们弯腰工作久了,一站起来就总会本能地伸伸懒腰的原因。

如果腰背肌肉因为长期的不良姿势而比较羸弱,那么对它的锻炼就可以尝试先从比较轻柔和缓的脊柱挺起开始:

仰卧,两膝屈曲,两脚着地并分开同髋宽。手臂置于地板上位于身体两侧。



利用腹肌下部,从脊柱底部开始慢慢抬起身体。使脊柱的每一节段按顺序运动并离开地面。



将身体拾高至一个利用肩胛骨能保持平衡的位置。保持此姿势,然后进行反向运动以返回至起始位置。



动作中感受腰背的主动发力和前面腹部的拉伸,动作幅度从小到大,动作不要太快,每分钟 10-15 次即可,运动量以不引起腰背劳累站立不稳为宜。


知友热评:

这标题很妙,有时候诊断上找不到突破点就是找不出藏在后面的起因,光盯着症状区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搜索
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发展历程|联系我们|养蜂基地|员工之家|手机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09051748号
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论坛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免责声明:本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支持:赵峰创意设计中心 老山论坛基于Discuz X3.4+阿里云ECS+云盾构架
GMT+8, 25-5-19 22: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