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族先世信奉萨满教,有病必跳神,祭神的供桌上有一种称“飞石黑阿峰”的祭品,此乃用粘米粉和豆粉加工制成的色黄如玉,外层涂以蜂蜜的糕状食物,不论贫富,跳神必备此祭品,跳完神要立即将“飞石黑阿峰”祭品分给邻里和亲友,以全部食净为吉祥。清代,在官府和民间流传一种蜜供祭品,满人称“萨其马”。蜜供是以油煎蜜渍之小长方面条粘成的食品,高 1~5尺不等,内部空心,具有方圆两种形状。除夕或节日祭祀场合多制备蜜供祭品。清朝后期蒙古那王府过年供坛祭品中有 5碗 5尺高的蜜供,这种蜜供制品后来发展为风味小吃,流传至今。蜜制祭品还有蜂蜜印子或白蜜印子,在皇宫祭祀场合的供桌上一般摆 2盘,每盘 60个;大蜜炸,中蜜炸以及蜂糕饽饽、蜜果子、涂蜜打糕等都是供桌上不可缺少的祭品。雍正二年宫廷过年,制作供桌祭品,每桌用蜂蜜 5斤。此外,蜜渍山果也是满族各种祭祀场合的祭品。据史料载,盛京礼部所属官庄果园 10余处,每年交纳的果品中有蜜饯花红六石二斗。盛京三陵每年需用蜜饯山楂和蜜饯花红各 147斤。雍正年间,在寿皇殿恭奉圣祖仁皇帝(康熙)的众多祭品中有蜜果 9碗、乾果 9碗,每月更换一次,长期供奉。
古代,蜂蜜祭品在东北民间和官方广为流行,从简单的原始蜜发展为较多的以色、质分类的品种和加工食品、糕点、蜜果等品种,应用范围和用量由小到大,在清朝达到高峰期,逐渐演化为蜂文化的内容之一。蜂蜜祭品客观的反映了东北各民族的先世喜食蜂蜜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也显现了蜂产品以采捕、食用向加工利用途径发展的悠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