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很多人已经开始“秋冻”了。 
 
  可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之际,仍恪守秋冻的原则,结果却被冻出了一身病。 
 
  什么时候秋冻最健康?秋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告诉你科学秋冻的4个原则。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 张继增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 庄乾竹 
 
  什么时候秋冻好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寒露之后(2017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0月23日)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南北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4个部位不要冻 
 
  1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2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3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4 
 
  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5类人千万别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 
 
  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此外,还可经常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