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呵,网上的资料
近摄皮腔和近摄接圈
装有机身和镜头的尼康PB-6近摄皮腔
近摄皮腔是用卡纸或漆布制成的不透光手风琴式的管状腔体。皮腔的一端为连接相机机身的支架,另一段则是连接摄影镜头的支架,腔体随支架装在导轨上,导轨的下面有三脚架接孔。聚焦时既可沿导轨移动前支架(镜头),也可移动后支架(机身),它通过延长镜头至焦平面的距离达到近摄的目的。
近摄皮腔在最小伸展长度时,无法拍摄到30cm以外物体的清晰影像,但是在微距摄影领域中,皮腔则是非常灵活的。利用它可以拍摄到比1∶1更大的像物比例。我们本次试用的是尼康PB-6近摄皮腔,该皮腔的导轨为200mm,有光圈连动拨杆,并同时带有PS-6幻灯翻拍架,可以连接皮腔翻拍反转片。
由于近摄皮腔的体积比较大,所以须需装在三脚架上使用,携带也颇为不便。
近摄接圈是内部为黑色的筒状近摄附件,多由金属制成。使用时象安装增距镜一样附加在机身与镜头之间,近摄原理与皮腔完全相同。通常35mm相机经常使用的接圈分为7mm(1号)、14mm(2号)和25mm(3号)三种,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并能够组成七种不同长度,如:三只接圈组合,用于50mm标准镜头上的像物比例为1∶1。但镜头的对焦范围将随着接圈的增加而受到限制,所以在接圈组合拍摄时,需要移动照相机或被摄体的前后距离配合对焦,所摄效果与近摄皮腔基本相同。近摄接圈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有些自动接圈可与相机的光圈联动;另外,接圈的结构极为简单,一般不易损坏。与近摄皮腔相比,近摄接圈虽然便宜得多,但调整的灵活性能不及皮腔。
近摄皮腔与近摄接圈的共同缺点是:一、景深太短,对焦过程较为费力;二、镜头的通光量将受到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