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
x
最近,垃圾分类成了持续不断的热点话题。多地已经或将建立相关条例,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设定相应惩罚规则——这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
如何看待这一轮垃圾分类?目前的垃圾分类有哪些问题有待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楼紫阳、零废弃联盟执委毛达博士,来为我们解读垃圾分类背后的问题。
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
新京报:近段时间,舆论场上聚焦东京垃圾分类模式的比较多。有人称其并不是好榜样。你如何评价日本模式?
毛达: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日本模式。就日本自身模式来看,其大多数的分类并不是干湿分开,它分为可燃与不可燃。这是日本垃圾分类的基本模式,是由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的。
但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世界可持续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潮流来讲,日本模式确实不是最先进的。因为按照联合国环境署2013年所出的《国家废弃物管理战略指南》,一个国家的固废管理的目标,是将送往填埋和废物能源利用处置设施的废物总量减到最少。而日本接近80%的垃圾焚烧,本身就不符合这种潮流和理念。
|
|